您的位置: 首页 >> 学术论文

《周 礼》与马融

[ 信息发布:马融文化研究会 | 发布时间:2014-10-28 | 浏览:3700 ]
《周礼》与《仪礼》、《礼记》被称为三礼,是儒学的重要经典,在儒学发展史上,占有重要地位。关于《周礼》是怎么来的,近代史学界向来有两种观点,一种观点以郭沫若为代表,认为《周礼》成书大概在春秋时期。另一种观点是成书于周代,其著作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周政治家,思想家、军事家周公旦,俗称周公。但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,周礼应该成书于周朝,因为在周代的青铜器上,已经发现了《周礼》中部分文章的记载,从而印证了《周礼》应该诞生于周朝。
《周礼》虽然诞生在周代,但是由于秦始皇焚书的缘故却灭绝在秦代,大儒马融在所著《周官传》中说,“秦自孝公以下,用商君之法,其政酷烈,与《周官》相反。故始皇禁挟书,特疾恶,欲灭绝之,搜求焚烧之独悉,是以隐藏百年”。所以在西汉初期,作为儒家经典的《周礼》,实际上已从世间消失了百年。
有关《周礼》一书发现的记载最早见于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之《河间献王传》,书中记载,“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,搜集民间善本,必为好写与之,留其真,加以金帛以招之。或有先祖旧书……,多奉以奏献王者,故得书多”。
实际上在汉武帝时,“始除挟书之律”(实际上秦挟书律在汉惠帝时已废除),当时的实际情况是“开献书之路,既出于山崖屋壁,复入于秘府,五家之儒(五经博士)莫得见焉”,由此看来汉武帝时《周礼》还没有真正流传开来。
《周礼》在汉初名为《周官》,始见于《史记·封禅书》,曰;《周官》曰:“冬日至,祀天于南郊,迎长日之至。夏至至,祭地祗”。
“又日自得宝鼎,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,封禅用稀旷绝,莫知其礼仪,而群儒采封禅《尚书》、《周官》、《王训》之望,礼射牛事”。
从这里看出,在西汉初年时周朝的礼制已经缺失,朝廷铸造宝鼎封禅,不知道该举行什么仪式,只好参照古籍《尚书》、《周官》、《王训》中的有关记载,行射牛之礼(据《周礼》记载,周朝在祭祀天地时,天子自射其牲。)
史书记载,实际上在西汉末年,《周官》已经被朝廷尊为《经》了,改《周官》为《周礼》者始于刘歆。到了东汉时期,《周礼》流传到民间,传习之风延绵不绝,但是东汉时期朝政动乱,马融在《周官传》中说,“遭天下仓卒,兵革并起,疾疫丧荒,刘歆弟子死丧,徒有里人河南缑氏杜子春尚在,永平之初,年且九十,家于南山,能通其读,颇识其说,郑众、贾逵往受业焉……”。
但贾逵对《周礼》的诠释,众人都不好理解,马融又在贾逵、郑众的注解中发现多有遗缺,于是马融在《周官传》自述中说,“至(年)六十为武都守,郡小事少,乃述平生之志,著《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传》皆讫,惟念前业未毕者,为《周官》,年六十有六,目暝意倦,自力补之,为之《周官传》也”。
稍晚于马融的还有马融的弟子卢植,卢植著有《三礼解诂》,卢植上书说,“臣少从通儒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”,卢植的《周礼解诂》就受学于马融。
马融的另一位大弟子郑玄在经学界创立了“郑学”流派,是著名的注经大师,也注解过《周礼》,《后汉书·儒林列传》记载,马融作《周官传》,授郑玄,玄作《周官注》。
由此可以看出,东汉大儒马融在六十六岁,“目暝意倦”的情况下,仍然呕心沥血的为“往圣继绝学”,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至于湮灭从而流传于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他对《周礼》的发掘,注释,传播,推广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《周礼》历经磨难,几经沉浮,但是屡挫屡起,继世不绝,具有这么大生命力的《周礼》到底是一本什么著作呢?研究《周礼》又有什么意义呢?
首先,《周礼》所涉及的范围极为丰富,大至天下九州,天文历像,小至沟洫道路,草木鱼虫,凡建邦立国,政治文教,礼乐兵刑,赋税度支,膳食衣饰,寑庙车马,工艺制作,农商医卜,各种名物、典章、制度、无所不包,堪称上古文化的源泉。
其次,从内容上看,《周礼》主要分为六个部分,曰;天官,地官,春官,夏官,秋官,冬官,从这些称谓可以看出,古人是效法自然来设置管理者的名称和职能的。
从下面的名称对照可以了解设置的情况:

六部尚书 《周礼》六官

吏部尚书 天官:冢宰
户部尚书 地官:大司徒
礼部尚书 春官:大宗伯
兵部尚书 夏官:大司马
刑部尚书 秋官:大司寇
工部尚书 冬官“大司空
再从职能区分:
天官冢宰——邦治——均国邦——治官之属
地官司徒——邦教——安邦国——教官之属
春官宗伯——邦礼——和邦国——礼官之属
夏官司马——邦政——平邦国——政官之属
秋官司寇——邦禁——刑邦国——刑官之属
冬官司空——邦工——匠邦国——工官之属。

天官管理宫廷:
冢宰(大宰),既是天官之首,也是六官之长。
一:天官按照《叙官》的说法属于治宫,即管理国政之官但实际职掌却十分复杂和琐细。
天官共分六十三个官职,天官之长叫冢宰(大宰)按叙官的说法是主管治宫,即管理宫掖之事。
第一类:掌管宫室的职官;大宰、小宰、宰夫……。
第二类:掌管宫廷饮食的职官;膳夫、庖人、醯人……。
第三类:掌管渔猎的职官;兽人、渔人、鳖人……。
第四类:掌管进献食物的职官;笾人、醢人……。
第五类:掌管酒浆的职官;酒正、浆人……。
第六类:掌管调味的职官;食医、盐人、掌盐……。
第七类:掌管妇宫的职官;九嫔、世妇、典丝……。
……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从设置上可以看出,《周礼》对职官的功能要求是非常严密的,比如什么时令吃何种食品,在什么场合敬献什么酒浆,演奏什么乐器,夏天掌管衣服的裘人进献动物的皮,冬天进献动物的革,每个职官各司其职,分工明确,从微见著,证明了周代是一个管理严密的社会。
二:地官
地官按照《叙官》的说法属于教官,地官之长叫大司徒,但教育并非其主要职责,地官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土地和民众,共有七十九官职。
第一类:掌管基层各级的政教的职官;乡师、乡大夫、州长……。
第二类:掌管赋税、力役的职官;载师、闾师、县正……。
第三类:掌管山林、川泽、圃园、矿藏的职官;山虞、林虞、川衡……。
第四类:掌管农事的职官;草人、稻人、司稼……。
第五类:掌管粮食和仓储的职官;廪人、仓人……。
第六类:掌管市政(市场管理)的职官;司市、质人、婿师……。
第七类:掌管教育的职官;师保、保氐、土训……。
地官管理民政:
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春官管理宗族:
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夏官管理军事:
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秋官管理刑罚:
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冬官管理匠作:
…………略…………
那么《周礼》有什么实际意义,为什么得到儒家的推崇而入选儒家经典呢?首先周代延续了八百年的统治,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,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水岭,也是儒学开始萌发的时期,社会稳定,政通人和,生产力空前的发展,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,所以儒学认为其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功,首先要归结为周朝的制度。而周朝的制度以“礼学”为主干,在总体上表现为《周礼》。周礼在儒家十三经中,也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经典。
其次,一个好的体制,必须有一个好的制度来保证,面对周代末期的礼崩乐坏的衰败局面,儒学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“失之以礼”,就是不再实行周代的管理制度,所以儒家孜孜追求“克己复礼”,郑玄说,“周礼乃周公至太平之迹”,从这个意义上看,《周礼》已经脱离了单纯上的礼仪范畴,而是上升为保证国家兴衰成败的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。
今天研究“周礼”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,如何构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法制国家,仍然需要一个公正、公平,以人为本,设置严密的国家制度来保证,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,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,用社会道德教化,用国家制度约束,天下百姓就会认同归依,这就是今天研究《周礼》的现实意义。